目前分類:國際癌症新聞 (4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如同紫外線,汽車尾氣,吸煙等,通宵上班隱藏著使人患癌症的潛在風險。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把通宵夜班列入“可能致癌因素”。
●可能因素

文章標籤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抽了一輩子煙,始終平安無事,戒菸之後沒多久卻發現得肺癌了,這種情況常聽人說起。於是人們都覺得戒菸是打破了身體和煙之間的平衡,由此誘發肺癌。事實絕非如此!之所以戒菸之後發現肺癌,完全是時間上的巧合,因為戒菸時,往往是抽了很長時間,人也上了年紀,正是肺癌發生的時間,即便不戒菸,這一難也躲不過去。
對吸煙者來說,肺癌的發生需要內外因。外因是吸煙的時間和數量,如果一個人每天抽20支,抽了20年,這個人的吸煙指數就是400,大於400的人,肺癌的風險而一般決定戒菸的人,多是抽了很久,考慮到上了年齡要講究健康了,所以決定戒菸,他們的吸煙指數已經到了400左右甚至更高,而且年齡也在四五十歲,這就是內因,此時也是身體免疫力下降的時候。如果說,年輕時抽煙,身體的免疫系統還能監控著癌細胞的出現,甚至能殲滅它,到了四五十歲,殲滅的能力已經弱了,肺癌就會挑這個時候發生,不管他戒菸與否,到這時風險是一樣的,只不過戒菸帶來的好處他們沒有機會體會到就發病了。

文章標籤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香甜鬆軟的麵包,蛋糕,是許多大小朋友的最愛。可是,近來,網路上卻盛傳“國外研究指出,愛吃蛋糕麵包,未來罹患大腸癌風險將大幅提升”的引言,引起網友熱議,真有這一一回事嗎?,聽專家怎麼說!
 

文章標籤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簡單來講穿刺活檢是通過醫生手裡一根細細的穿刺針,穿刺到患者疑似發生腫瘤的部位,取得腫瘤內部的一些組織成分,對其進行病理學檢測。穿刺活檢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間是非常重要的一步,腫瘤選擇哪些手段治療,往往有賴於穿刺活檢得到的病理結果。
穿刺活檢前需要做什麼準備?

文章標籤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腫瘤的病理活檢是通過手術方法在病變部位鉗取,切取部分或全部腫瘤組織或利用穿刺在病變部位吸取等方法,從活著的患者身上取得病變部位的材料,製成病理組織切片或細胞塗片後用顯微鏡檢查的一種方法,腫瘤患者進行活檢極為常見。很多患者家屬都會問穿刺或活檢會不會導致癌的擴散和轉移呢?
從理論上講,對癌,瘤的任何刺激,包括針刺,切除,取活組織或其他檢查,以及麻醉藥物注射,甚至用力揉捏和擠壓等,都可能造成癌細胞的脫落和擴散, 。但實際上不需有此顧慮,而且穿刺或活檢風險都很小,痛苦並不像人們想像得那麼大。

文章標籤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排汗是人體新陳代謝中最基礎的一項,夏天的到來,加速了排汗的速度。抗癌健康網指出,排汗不僅能排出體內的毒素和廢物,還有預防疾病和癌症的作用。
 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怎麼防癌是很熱的話題,美國癌症研究所出版的“癌症止步”一書中就指出,77%的癌症根源在於生活方式,而遺傳和環境只占到14%和9%,因此,個人都應學會主動截斷致癌的危險因素。
 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2016年2月17日/中國時報/葉書宏】


57歲王先生罹患下咽癌,經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聰明建議,主動由消化內科醫師簡錫淵進行篩檢,發現罹患「早期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」,醫師建議利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成功切除病灶,王先生在術後3天即可出院,返回工作岡位。
 
陳聰明指出,因抽煙、喝酒影響上消化、呼吸道黏膜,產生癌化病變的可能性,大約7.5%至15%的頭頸癌病患會有第2原發腫瘤出現,其中肺癌和食道癌是最常見。
 
陳聰明說,第二原發癌症是影響病人癒後的決定因素,臨床上耳鼻喉科於治療頭頸癌前,先照會消化內科醫師做窄頻光譜儀檢查,以利早期診斷出食道癌病灶並治療。
 
簡錫淵表示,食道癌初期並不會有症狀,必須要主動對高危險族群進行食道篩檢,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配合消化內科,近來對患有頭頸癌的病人來進行篩檢,以內視鏡術搭配窄頻光譜儀及魯格爾溶液染色劑的使用,從中可以發現極為早期的食道癌。
 
簡錫淵說,除了食道癌外,咽喉癌、胃癌、大腸癌等消化道癌症,若能在早期階段被診斷,幾乎都能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將癌症切除,除了能減少外科開胸開腹手術、器官損失、疼痛感之外,恢復期也較快,減少病患生活不便。

文章標籤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放射線治療是癌症常見治療方法之一,常稱為「電療」。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洪志宏解釋,放射線是肉眼看不到的輻射能量,當能量高時,可將癌細胞殺死,像過去使用鈷60,現在使用高能直線加速器所產生的X-射線,都是放射線治療。

傳統放射線治療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中央社台北29日電)癌症原來可能不是那麼現代的產物。我們向來認為癌症是習慣不佳、運氣不好或年紀大了所導致,但令人驚訝的新研究發現,癌症在逾100萬年前就存在於人類祖先體內了。

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(CNN)報導,科學家在2個南非古代人的腳骨和脊椎化石中,發現罹癌證據。腳骨歷史約170萬年,脊椎骨則是近200萬年。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依北市衛生局統計,去年北市癌症死亡人數共5025人,較前年增加122人,癌症更持續42年居北市市民十大死因之首。北市衛生局為提供快速及客製化防癌篩檢服務,運用市府資訊開放平台開發「健康好站~台北防癌一指通APP」。衛生局表示,利用公開資料智慧定位功能,可輕鬆搜尋距離最近的癌症篩檢醫療院所,減少搜尋篩檢資源時間。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林夢蕙表示,北市去年癌症死亡人數較前年增加,其中男性為每十萬人127.1人、女性82.6人,而今年1至9月共提供約45萬人接受免費大腸癌、口腔癌、乳癌及子宮頸癌篩檢,但涵蓋率僅4成,建議民眾若要預防癌症,應遠離菸、酒等致癌因子,飲食均衡,並定期接受篩檢,因癌症篩檢不僅可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,也可減少龐大醫療費用。林夢蕙說,為鼓勵市民定期接受癌症篩檢,特舉辦「健康好站~台北防癌一指通APP」好禮雙重抽活動,第一重:即日起至11月30日止,下載APP並於程式中回傳資料即可獲得好禮;第二重:設籍北市且今年已完成大腸癌、口腔癌、子宮頸癌、乳癌其中一項篩檢者,並於程式中回傳個人資料即可參加抽獎,最大獎可獲得腳踏車1輛。(沈能元/台北報導) 
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癌症已連續33年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,國人健檢意識抬頭,連帶的醫療專業術語也被重視。其中,又以「腫瘤標記」引發最多討論,究竟什麼是腫瘤標記呢?
 
腫瘤標記(亦稱腫瘤指數)不是用來做癌症早期診斷,這是一般人常有的錯誤迷思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家庭醫學暨社區醫療部葉筱芸醫師表示,腫瘤標記主要是讓醫師追蹤癌症病人健康狀態的依據。
 
舉例來說,某些癌症發生時,癌症指數不見得會升高,所以癌症指標正常,不一定就是沒有癌症;若已有其他癌症症狀出現,如體重減輕、食慾不振、體力變差等,就不能只是單驗癌症指標,一定要配合其他的檢查才能確診是否罹癌。
 
葉筱芸醫師解釋,在人類體內,從頭髮到腳趾的組織細胞,可能衍生出來的癌症超過百種,而且在人體內,至少存有10兆以上的細胞。若是某些細胞長期受到外在刺激或體內的基因突變,導致細胞無法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時,體內就會呈現「失控」狀態,細胞開始不正常分裂且快速成長、擴散、侵襲與破壞正常的器官或組織,進而形成腫瘤,而其中,惡性腫瘤就是我們熟知的「癌」。
 
根據美國Johns Hopkins研究報告指出,「每個人的身體內都帶有癌細胞,一般來說,體內的癌細胞擴增至少10億個時才會被檢查出來,每個人一生中癌細胞約會出現至少6到10次。
 
因此,若是當身體的免疫系統不夠穩定時,癌細胞就會快速成長,所以,人人都是癌症候選人。葉筱芸醫師強調,美國癌症醫學會也指出,一位正常人從20到65歲正有生產力的時期,有25%的機會得到癌症,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,中年後要定期健檢的原因,而40歲以後應該每年應針對『癌症』做有效的健康檢查,以便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。

文章摘錄:http://news.tvbs.com.tw/health/679240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蕭光宏 醫師/臺北慈濟醫院

 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本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周一 (3 日) 揭曉,由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獨得大獎,表彰他解析細胞「自噬機制」。他研究的細胞自噬領域,近年被發現和癌症、神經退化疾病等有關,他的成就為相關疾病治療開創新契機,也為對抗衰老帶來新希望。 

《星島日報》報導,瑞典諾貝爾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秘書佩爾曼宣布了獲獎者和獲獎原因,他表示,在該獎確定後已第一時間聯繫了大隅良典本人,大隅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驚訝,顯然也相當高興。細胞自噬是近年來熱門研究領域。「自噬」(Autophagy) 是一種細胞自身成分降解和循環的基本過程。

文章標籤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名50歲中年男性,工作高時高壓,時常有口臭、口苦的感覺,每當胃食道逆流一來,就自行買成藥服用;不料,近一個月症狀加重,夜晚總胸悶無法入睡,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,就醫檢查,竟發現已出現巴瑞特食道病變,再不治療恐變成食道癌。

 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華人健康網記者羅詩樺/台北報導】逢年過節、家族團圓或是親朋好友聚會,都會喜歡烤肉,但是針對烤肉本身,歷年來總有許多關於燒烤物致癌的新聞,我們對於烤肉我們該完全避而不碰嗎?還是有什麼健康吃的方法?

體內慢性發炎、急性發炎和癌症有關嗎?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(IARC)報導,2008年全球有1200萬人診斷為癌症,並預估到2030年人數將達2600萬人。癌症是全球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,而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戰略之一,即是早期診斷,早期治療,而隨著醫學的進步,抗癌成功已非難事,關鍵即在於精準掌握住疾病每個階段治療的契機。

土耳其OnkoResult公司總經理Bedri Toker醫學博士在今年(2016)3月亞洲臨床病理暨檢驗醫學大會(ASCPaLM)演說中指出,土耳其每年約有15萬人診斷出癌症,對於癌症防治的早期監測更是當地民眾相當重視的課題。而癌症的預防分為一級預防(病因預防)是指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針對病因或造成病因的環境所採取的措施,例如:戒菸、減重。而二級預防(臨床前期預防)則是指在疾病的臨床前期做好早期發現、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,以控制疾病的發展和惡化,防止疾病復發或轉為慢性。

文章標籤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對大多數人而言,「吃」是件很療癒的事,但對於癌症患者,「吃」卻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,病患家屬更往往因為如何「吃」背負沉重壓力。究竟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與治療後該如何「吃」,《康健雜誌》14日邀請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王麗民,從營養師的觀點,分享陪伴癌症病患20多年的營養飲食經驗。

癌症患者要怎麼吃?什麼都可以吃!

王麗民舉出在營養諮詢門診時,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,「要怎麼吃」?她表示,病人與家屬往往從醫師口中得到的回答都是「什麼都可以吃」,常使家屬感到困擾,甚至還會有病患家屬帶了一整袋的營養保健食品來詢問。

文章標籤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惡性血液病治療又見新進展

/楊洋

文章標籤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年齡不同 大腸癌症狀有別

文/王寧

文章標籤

DR.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